发布时间:2018-12-02 23:06:07
一、学科简介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程度很强的学科,它综合物理、化学、能源、机械、材料、控制和管理等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不断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通过科技整合来拓宽基础知识面,通过基础科学、基础工程的理工有机结合来强化理论教学深度,既设置了大量有独特专业特色的课程,又设置了适当的交叉学科课程;强调各种尖端科学技术的整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广泛学科综合知识,同时还具有较强适应和应变能力的,能满足核能工程领域、核科学研究领域、核技术应用领域需要的,并能在其它交叉领域中有较强竞争力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核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
本学科有教职员工30人,其中长江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1名,副教授11名,在专任教师中,超过97%拥有博士学位。2006年从徐汇校区搬迁到闵行校区后,经过985二期等学科建设、与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企业合作,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包括多功能热工水力实验台、超临界模拟流体实验台、压力容器外部冷却实验台、安全壳外部冷却试验台、自然循环试验台、核电厂仿真实验室、核电材料腐蚀性能实验室和辐射环境实验室等,基本满足正常的教学、研究生培养以及应对科研的能力。在国家加速发展核电的环境下,上海交大成为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核科学与技术研发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能够系统性地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理论或实践上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三、学习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六年,硕士阶段二年,博士阶段四年。博士阶段的学习年限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博士阶段的学习年限最长可以延期至六年。
四、课程学习要求
1、硕博连读生总学分≥40学分,要求如下
(1)硕士阶段课程学分≥30学分,包括:政治3学分、英语4学分(基础英语2学分、学术英语2学分)、数学课6学分、学术讨论会1学分,必须选择一门全英文课程。
其中:选择GPA统计源的课程≥19学分,GPA≥2.0方可以进入博士阶段
(2)博士阶段学分≥10。其中,学术论文写作1学分,博士类课程≥6学分
2、课程设置
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硕博连读生) |
||||||||||
学院(School/Department)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
一级学科名称(Discipline) |
核科学与技术 |
|||||||||
序号 |
课程模块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中文) |
课程名称(英文) |
学分 |
开课时间(春/秋/夏) |
授课语言 |
必修/选修 |
是否计入平均绩点 |
备注 |
NO. |
Course Module |
Course Type |
Course Title(Chinese) |
Course Title( English) |
Credit |
Semester |
Language |
Compulsory/Elective |
GPA |
Notes |
1 |
公共基础课General Courses |
外语类课程 |
基础英语 |
Comprehensive English |
2 |
秋 |
English |
必修 |
|
|
2 |
学术英语 |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2 |
春秋 |
English |
必修 |
是 |
|
||
3 |
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in China |
2 |
春秋 |
Chinese |
硕士必修 |
是 |
|
|
4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Dialectic of Nature |
1 |
秋 |
Chinese |
硕士必修 |
是 |
|
||
5 |
学术道德规范与写作类课程 |
学术论文写作 |
Academic Writing |
1 |
秋 |
Chinese |
博士课程 |
博士必修 |
本类别课程清单另行公布 |
|
1 |
专业基础科Discipline Fundamental Courses |
数理基础课程 |
计算方法 |
Numerical Analysis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至少6学分数学类课程 |
2 |
数学物理方程 |
Mathematical-Physical Equation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
3 |
矩阵理论 |
Matrix Theory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
4 |
最优化理论基础 |
Fundamentals and Theory for Optimization Methods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
5 |
基础数理统计 |
Fundamental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
6 |
|
现代控制理论 |
Modern Control Theory |
3 |
春秋 |
Chinese |
|
是 |
|
|
7 |
|
高等传热学(英文班) |
Advanced Heat Transfer |
3 |
秋 |
English |
|
是 |
|
|
8 |
|
高等传热学 |
Advanced Heat Transfer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9 |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Advance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3 |
春秋 |
Chinese |
|
是 |
|
|
10 |
|
多相流与传热 |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
3 |
春 |
English |
|
是 |
|
|
11 |
|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 |
Microfluidic Flow and Heat Transfer |
3 |
春 |
English |
|
是 |
|
|
12 |
|
热辐射传热 |
Thermal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13 |
|
高等工程热力学(英文班) |
Advance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3 |
春秋 |
English |
|
是 |
|
|
14 |
|
统计热力学 |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15 |
|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英文班) |
Advanced Fluid Dynamics in Engineering |
3 |
春 |
English |
|
是 |
|
|
16 |
|
计算流体力学(英文班) |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3 |
秋 |
English |
|
是 |
|
|
17 |
|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
Advanced Fluid Dynamics in Engineering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
|
18 |
|
计算流体力学 |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19 |
博士类课程 |
湍流与传输理论 |
Turbulent flow and transportation theory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20 |
博士类课程 |
多相流理论与计算 |
Multiphase flow theory and simulation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21 |
|
燃烧化学动力学 |
Combustion Chemical Kinetics |
3 |
春 |
English |
|
是 |
|
|
22 |
|
高等燃烧学 |
Advanced Combustion Theory |
3 |
春秋 |
Chinese |
|
是 |
|
|
23 |
|
高等燃烧学(英文班) |
Advanced Combustion Theory |
3 |
春 |
English |
|
是 |
|
|
24 |
|
核反应堆安全学 |
Advance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25 |
|
高等反应堆工程 |
Advanced Reactor Engineering |
3 |
秋 |
Chinese |
|
是 |
|
|
26 |
|
核材料科学 |
Nuclear Material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27 |
|
现代辐射测量及应用 |
Moder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s |
3 |
春 |
Chinese |
|
是 |
|
|
28 |
博士类课程 |
两相流与沸腾换热 |
Tow-phase Flow & Boiling Heat Transfer |
3 |
秋 |
Chinese |
|
|
|
|
29 |
博士类课程 |
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 |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
3 |
秋 |
Chinese |
|
|
|
|
30 |
博士类课程 |
流场测试基础 |
Flow field test basis |
3 |
秋 |
Chinese |
|
|
|
|
1 |
专业前沿课 |
博士类课程 |
核能科学发展前沿 |
Nuclear science development frontier |
2 |
秋 |
Chinese |
|
|
|
2 |
|
学术讨论会 |
Academic Reports |
1 |
春秋 |
Chinese |
必修 |
|
|
|
1 |
专业选修课Disicipline Elective Courses |
|
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 |
Theory and Technology on Enhanced Heat Transfer |
3 |
秋 |
Chinese |
|
|
|
2 |
|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
3 |
秋 |
English |
|
|
|
|
3 |
|
微细颗粒动力学 |
Fine Particle Dynamics |
3 |
秋 |
Chinese |
|
|
|
|
4 |
|
湍流两相流动的模化与数值仿真 |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Two-phase Flow |
3 |
春 |
Chinese |
|
|
|
|
5 |
|
内燃机性能仿真与优化 |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erformance |
3 |
春 |
Chinese |
|
|
|
|
6 |
|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Control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3 |
秋 |
Chinese |
|
|
|
|
7 |
|
内燃机电控技术 |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3 |
春 |
Chinese |
|
|
|
|
8 |
|
先进动力循环分析 |
Analysis of Advanced Thermal Power Cycles |
3 |
春 |
Chinese |
|
|
|
|
9 |
|
热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
Analysis of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s |
3 |
秋 |
Chinese |
|
|
|
|
10 |
|
能源清洁与梯级利用 |
Energy Clean and Cascade Utilization |
3 |
春 |
Chinese |
|
|
|
|
11 |
博士类课程 |
高等传输理论与化学反应工程 |
Advanced transmission theory and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
3 |
春 |
Chinese |
|
|
|
|
12 |
|
煤粉燃烧与气化理论 |
Theory of coal combustion and gasification |
3 |
秋 |
Chinese |
|
|
|
|
13 |
博士类课程 |
计算燃烧学 |
Computational Combustion |
3 |
春 |
Chinese |
|
|
|
|
14 |
|
新能源系统 |
New Energy Systems |
3 |
秋 |
English |
|
是 |
|
|
15 |
|
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利用 |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
3 |
春 |
Chinese |
|
|
|
|
16 |
|
叶轮机械气动力学 |
Turbomachinery Aerodynamics |
3 |
秋 |
Chinese |
|
|
|
|
17 |
|
叶轮机械试验方法与设计 |
Turbomachinery Experimental Design |
3 |
春 |
Chinese |
|
|
|
|
18 |
|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优化与控制 |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of Refrigeration and HVAC systems |
3 |
秋 |
Chinese |
|
|
|
|
19 |
|
热泵系统及应用 |
Heat Pump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
3 |
春 |
Chinese |
|
|
|
|
20 |
|
制冷低温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
Design and Practic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 Systems |
3 |
春 |
Chinese |
|
|
|
|
21 |
|
核燃料循环 |
Nuclear Waste & Environment |
3 |
秋 |
Chinese |
|
|
|
|
22 |
|
传热流动的数值分析 |
Numerical Analysi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
3 |
秋 |
Chinese |
|
|
|
|
23 |
|
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 |
Two 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
3 |
秋 |
Chinese |
|
|
|
|
24 |
|
先进反应堆数值模拟 |
Advanced simulation of nuclear power |
|
秋 |
Chinese |
|
|
|
|
25 |
|
严重事故现象与管理 |
Severe Accident Phenomenology And Management |
|
秋 |
Chinese |
|
|
|
|
26 |
|
研究实验技能 |
Experimental Skill for Research |
3 |
秋 |
Chinese |
|
|
|
五、过程管理
|
普博生 |
直博生 |
硕博连读生 |
学术型硕士 |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 |
资格(综合)考试 |
有 |
有 |
有 |
无 |
无 |
开题报告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年度报告(论文中期考核) |
有 |
有 |
有 |
无 |
无 |
预答辩 |
有 |
有 |
有 |
无 |
无 |
答辩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实践实习环节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说明:
硕博连读生
综合考试: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不通过者在第四学期补考。通过者从第五学期开始正式进入博士学习阶段。两次不通过者经学院审议后,转为硕士生培养或自动退学。
硕博连读生的综合考试由学院组织,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内容:选取3门专业基础课进行考试
开题报告:在第六学期起开题,开题报告要求就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和课题条件等做出论证,并由导师组织3~5位教授加以审核。开题报告的文献阅读量应不少于50~100篇
年度报告(论文中期考核):在开题报告完成一年左右,由博士生本人提交、导师给出评语、学科、学院审核。
年度报告的形式也可以结合学术讨论会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
年度报告的内容含:1、已完成的论文工作、阶段性成果。2、下一步工作内容、拟发表论文计划等。3、导师对已有工作的评价、以后工作的估计和指导。
论文预答辩:在第十学期以后、正式答辩前三个月进行。预答辩由学科组织,同时必须由二名学位委员会成员参加。
论文答辩:在第十二学期结束前完成。答辩前由学院组织督导逐一进行形式审查,对发表小论文不合格、盲审成绩过低等情况将不予审核通过。
六、学术论文要求
按照院字[2012] 7号文《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规定(2012版)》执行。
七、学位论文要求
在论文进行中,硕博连读研究生应按计划每年1~2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研究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的内容,除理论分析外,还应包括试验验证或计算机软件开发,并有可靠的创造性学术成果,能经得起检验。学位论文的草稿,应在学习结束前三个月完成,并提交导师审阅通过,然后按《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的规定组织评审和答辩。
地址:中国·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200240
网址::http://nsse.sjtu.edu.cn
电话:021-34205182 传真:021-34205182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2018